大棗:你食對了嗎?

棗是中國最古老的食品之一,中國古書《黃帝內經》記載的「五果為助」,即「棗、李、杏、栗、桃」,棗便位居其中。大棗,又名紅棗、美棗、良棗,因棗樹的枝條上佈滿刺,故又稱為棗。  民間流傳的「每天吃棗,郎中少找」、「天天吃三棗,一輩子不見老」和「五穀加小棗,勝似靈芝草」等說皆說明了中國人早早發現了棗的營養價值。醫聖張仲景的著作《傷寒論》裡113條處方中,一共有63條配方用了大棗,可見大棗擁有很高的藥用價值。

大棗性味功效

中醫認為大棗味甘,性溫,入脾、胃經,主入血分,能補脾胃,補氣血津液,除疲勞,長肌肉;安神定志;溝通九竅十二正經,和百藥。正因為大棗有以上各種益處,許多現代人把棗視為補品,特別是女性,認為多吃能改善血色。

事實上,吃棗前須辨體質,盲目吃棗,反而對身體有害。

經加工的大棗。(圖片來源:Photo-ac)

甚麼人群忌食大棗

大棗味甘能助濕壅氣,多吃容易生痰生濕,導致水濕停積於體內,加重水腫、大多數現代人因為營養過剩,脾胃代謝失常,造成痰濕、食積等廢物堆積體內,導致體形肥胖、腹部脹滿,四肢沉重困倦,眠淺多夢,磨牙夢話,舌苔水滑厚膩等痰濕困脾、痰迷心竅的症狀。這時候再吃棗只會加重濕氣,更不可能安神。

同理,現代很多月經不調的女性,同時並見頭皮、面部出油,臉腫、眼皮腫、腳腫,白帶多、痰多者。其實這是體內痰濕重的表現,這類人群就不適合食用紅棗,盲目食用大棗,可能會加重上述症狀,而無助於調理月經。

對於經常熬夜、睡眠不酣,體內有虛火之女性,也不適合在經前經期服食大棗,因為這有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而損害身體。

此外,由於棗含糖量高,特別是製成零食的紅棗,便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補,以免血糖增高。

多食棗傷腎

物無美惡,過則為災。大棗味甘能補脾,中醫五行理論認為,脾屬土,土能克水,而腎屬水。也就是說吃甘味的東西多了,補益脾土太過,就會削弱腎水的功能。中醫認為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腎水受損,過量食棗則損傷骨骼和牙齒,好比過量吃糖會蛀牙一樣。

大棗鮮棗大不同

中藥中所用的棗都是經過加工存放的, 以色紅、肉厚、飽滿、核小、味甜者為佳。藥用大棗性溫,而生鮮棗則相反,生鮮棗性涼,「生食損脾作瀉」,故過量進食鮮棗,易產生腹瀉傷脾,因此,脾虛腹脹者,忌吃生鮮棗。

未經加工的鮮棗。(圖片來源:Photo-ac)

如何正確食棗

吃棗也是有講究的,一般來說,吃棗最好的方法有兩個:一個是水煮,避免生吃所引起的腹瀉,注意一定要把棗掰開和去皮,否則令棗肉營養難以流出和消化,或者直接喝湯,如著名的薑棗茶。另一個方法就是上鍋蒸爛,搗成棗泥,對於營養過剩的現代人來講,把雞內金加入棗泥更有助於消化和吸收,減少積滯。

總而言之,大棗是藥食同源的明星,但是如何使用,還需因人制宜。建議大眾在使用大棗進補前先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,以免錯誤進補。

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註冊中醫師  陳家祈撰文

(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若有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。)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whatsapp
Share on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