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在美食之都的香港人,是幸運的,這裡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特色餐飲,人們在大快朵頤之時獲得了口感的極大滿足。那麼,這是不是就是吃得「好」呢?從中醫的角度來說,「好好吃飯」可不是單純的口感滿足那麼簡單,而是要吃對身體好、幫助人體健康的食物。本文會分幾個篇章,本篇先談談「宜食」。
通常來說,何種食物有利於自身健康,何種食物不合適,自我身體的「本能」是知道的。這裡有兩個簡單的判定條件。
一是喜歡吃什麼,人體就需要什麼,尤其明顯地表現在對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「五味」的喜好上。這是因為五種口味,都有其自身特性,「酸收、辛散、甘緩、苦堅、鹹軟」,當人體氣機狀態出現失衡,會在短期對某些味道特別感興趣,「以味糾偏」。比如當心情不佳、氣鬱的時候,會本能地想吃一些辛辣的食物、搭配一些甜食,這是因為辛辣味可以發散氣血而開鬱,甘甜配合則達到「辛甘發散」的協同作用;而當夏天出汗過多,則喜歡吃一些酸甜味的,比如酸梅湯,這是因為酸味可以收斂津液的耗散,甘味可以滋養。
而長期的口味喜好,多是因內在的臟腑需求。每一種味道會對相應臟腑產生補養或瀉伐的作用,當臟腑出現偏實或偏虛狀態的時候,就會本能的尋求「氣味」的相助以使其複歸平衡。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曰:「肝苦急,急食甘而緩之;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。」這就是五臟的苦欲補瀉。當人體狀態改變時,其對於偏好的口味在短期內可能會表現得「不那麼喜歡了」。藥食同源,其實服中藥亦如是,大多數的情況所服的中藥「好喝」往往效果很好,至少是不排斥所服之藥,如果服到的中藥感覺難喝、想吐,往往是藥不對人。
以上是講「五味所喜」,一般來說所喜者就是身體之所需,但還需要結合第二個判斷條件——「身體所感」的反饋,將在下一篇中談論。
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助理講師 王思嘉博士撰文
(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若有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。)